查看原文
其他

顶尖高校已布局,120个医学交叉学科揭示了哪些产业热点?

张晓旭 动脉网 2023-09-06


又是一年毕业季,“学医热”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20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所高校合作,在这些合作院校开设本博衔接的“协和医班”,按照“4+4”学制,学生完成4年本科学习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以此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事实上,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此前就已探索过“4+4”的本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或从双一流高校招收非医学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进行4年的高强度医学教育;或将八年制分为“4年非医学+4年医学”模式。如果说此前的模式更偏向选拔,北京协和医学院此次“协和医班”的合作各则更偏向于“定制”。


近年来,一些高校还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双导师制,医学学科导师与非医学学科导师共同培养学生。


以上创新教育模式都指向一大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启发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

已成为创新源动力之一


当前,我国正面临深刻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随着新的学科分支、关键技术涌现,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前提。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创新重大突破、重大理论创新的支撑能力,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增设了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与原有的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等13个学科门类并列。


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制定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明确交叉学科的界定、适用范围、设置与退出等内容,以统一学界对交叉学科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引导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有200多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700多个交叉学科点。


学科交叉融合也频繁地发生在医学领域。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快速发展,与医学的融合程度加深,产生了诸多潜力巨大的创新点,对卫生健康事业和医疗健康产业价值重大。


近年来,医学教育提出“新医科”理念,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要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在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发展机遇下,医学交叉学科也快速发展。动脉网梳理教育部近几年来发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发现,涉及医学交叉学科的高校、学科数逐年增长,截至2022年6月,已有59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120个医学交叉学科。


注:此处梳理了两种情况,以医学类学科为主,与其他学科交叉;以其他学科为主,与医学类学科交叉。


近几年来高校自主设置医学交叉学科的情况,资料来源:教育部


哪些高校热衷探索医学交叉学科?


120个医学交叉学科所涉及的59所高校中,有20所是医学院校,39所是综合大学。


医学院校结合自身既往优势设置交叉学科,以加快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20所医学院校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积极探索,分别设置了4个或以上的交叉学科。


医学院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情况,资料来源:教育部


作为顶级医学院校,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科建设、培养理念,是医学教育趋势的体现之一。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已经设置了医学信息学、生命伦理学、群医学、人文医学等交叉学科,体现了对医学人文、对人群健康的重视。


其中,群医学学科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团队创立,是基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形成的交叉学科。


以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并行发展,忽略了学科间的融合,弱化了对医学生大健康意识的培养,成为“以治病为中心”的根源性因素之一。而群医学根据不同群体健康和疾病的差异特点,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相关因素,对某个群体疾病进行的防诊治活动,使群体或整个人类的生命全程健康效益最大化,医疗卫生的成本及资源分配最优化。


为了促进学科融合,加快群医学学科发展,20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还成立了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在诸多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自主设置了分子医学、智能医药工程、细胞生长因子与疾病、肿瘤生物工程学四个交叉学科。


据温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显示,智能医药工程是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形成的交叉学科,2023年招收博士的研究方向为眼科药物递送系统。


智能医药工程所涉及的三个学科中,生物医学工程建有浙江省智慧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临床功能材料与诊疗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眼科学)建有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药学建有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这些都是支撑交叉学科及研究方向的优质资源。


综合大学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均已经较早开始进行“医学+X”或“X+医学”的交叉探索,将其他学科门类的雄厚实力与医学教育融合,实现“强强联合”。


综合大学自主设置医学交叉学科的情况,资料来源:教育部


早在2006年,北京大学就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医学领域包括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脑科学和类脑科学研究中心、睡眠医学研究中心等,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工学等学科的众多交叉研究领域。


2021年,北京大学新增数据科学(涉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整合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涉及生物医学工程)三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此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开展了医学创新交叉博士研究生项目,探索基于国家高水平科研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工程项目和急需紧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除了自主设立精准医疗与公共健康交叉学科之外,还开展临床交叉人才培养项目,临床医学院联合精准医学研究院六大中心依托的工科院系进行,针对医学背景的学生强化工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针对工科背景的学生强化医学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


医工交叉是近年来引导科技创新最热门的领域之一,清华大学在理工科的优势,是促进医学交叉科研成果产生的重要动力。


继开办医学院之后,设立医学交叉学科也已成为综合大学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海大学从2015年开始规划建设医学学科,2020年正式成立医学院。为了建设创新型医学院,在综合大学医学院中体现差异化,上海大学医学院聚焦老年医学、智能医学工程、海洋医学和生物医药四大领域,重点进行交叉学科支撑的新医科建设;目前已有智能医学诊疗、新药物与新材料两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不难看出,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综合大学,在顶尖高校的带动作用下,越来越注重医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甚至设立更具有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交叉学科。


120个交叉学科,

展现了哪些创新热点?


交叉学科打破了原有学科按知识体系的划分的边界,将原有的多个学科知识融合贯通,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创新以及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出发点而设置;这些学科所涉及的原有学科,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热点。

 

120个医学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一级学科,资料来源:教育部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120个医学交叉学科中,大多涉及3-5个原有一级学科。


梳理这些一级学科可以发现,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等作为交叉学科内的核心知识体系,学科占比高;除此之外,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是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其他学科则包括仪器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光学工程、力学等理工类学科,以及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


医生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的频繁程度,直接体现了产业创新热点和趋势。


首先是加快智能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应用,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智能与生物计算、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发展起来,最终可运用精准诊断、药物研发、生物芯片、生物3D打印、高端器械等领域。


南方医科大学设置了生物信息学,结合合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进行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学和医学数据的分析理解和有效管理,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科学认知,进而实现辅助决策。


东北大学融合融合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设置了机器人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探索研究机器人智能行为、运动控制、信息感知、机器人本体优化 设计等,其中也包括对医学影像处理等的研究。


2021年,浙江师范大学成立数理医学院,是融合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信息学与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医学院。2022年,“数理医学”交叉学科在教育部获批备案,学科主要解决在医学影像的精准分析与疾病的智能诊疗中出现的关键科学问题。


其次是再生医学已成为热门学科,已有6所高校自主设置再生医学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并重。


再生医学融合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激活机体内源性干细胞,或植入外源干细胞、干细胞衍生细胞、功能性组织器官,来修复、替代和增强人体内受损、病变或有缺陷的组织和器官,实现疾病治疗。


四川大学的再生医学交叉学科主要进行实体器官再生的基础研究,以及进行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免疫防御的构建、3D生物打印等的研究。四川大学还成立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以修复人体衰竭器官功能进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以重建组织损伤信号传递系统为核心,整合基础与临床等多方面的资源,研究和创建调动组织自我修复能力、促进衰竭器官再生的理论与方法。


新材料研发应用也是重要的学科交叉方向,尤其是运用到药物制备与递送、新型设备与耗材当中。例如,上海大学的新药物与新材料交叉学科研究和解决诸如药物设计与合成、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医药用新材料制备以及大数据驱动的药物研发等关键问题;主要面向药物设计与合成、纳米材料与药物递送、分子药理与靶向干预、大数据药物分析等领域。


医工交叉、医理交叉是较为普遍的交叉领域,然而,医学始终是解决人的问题,人文学科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医学院校更加注重“医文交叉”,目前已有10所高校人文医学、生命伦理学交叉学科。


此外,山东大学大学还将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临床医学融合,设置了“临床语言学”交叉学科,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围绕儿童与成人语言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精神心理健康、语言健康产业、医患沟通与医患关系等开展研究。


一些交叉学科还与社会发展问题相呼应,力求更好地解决人群健康问题。


例如,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等是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慢性病的发生都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设置了食品安全与健康、发酵食品与健康、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等学科。


面对现阶段的人口结构和生育形势,促进优生优育的辅助生殖成为热门领域,现有辅助生殖技术可分别针对女性不孕、男性不育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等问题。


生殖医学领域,南京医科大学、湖北医药学院设置了生殖医学交叉学科,将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其中,南京医科大学还成立了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点进行生殖调控的分子基础与生育力促进技术创新、生殖障碍重大疾病机制与临床诊疗策略优化、重大出生缺陷的生殖或发育源性研究,以及子代健康影响因素与健康促进研究,从更早的源头促进生殖健康和下一代健康。


整体上看,医学交叉学科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以解决临床应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关键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建设目标越来越清晰。


写在最后


交叉学科以研究生培养为主,输出的人才整体层次较高。动脉网访谈的创新企业中,多数都认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也谈到前沿交叉领域人才稀缺的现状,例如,国内一家核药企业成立7年仅招到两个对口人才。发展医学交叉学科,是破解这一人才问题的重要方式。


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学科而非一门课程,其重点也并非传授一项技能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在培养多学科背景、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交叉学科还需研究和构建独立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以支撑学科的持续发展。


随着交叉学科研、学、产之间的联动加深,未来其为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人才输出,还会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